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陈忠伟与华师大哲学系师生共探品牌美学的发展实践

发表时间:2025-04-17 阅读次数:870次

不论处境如何,

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
是爱智者的本色。
——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冯契

      品牌是企业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体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伴随经济与科技的转型升级,大众消费审美从功能需求逐渐转向价值认同,对美学化生活方式的诉求持续攀升。

      3月26日下午,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受邀前往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为哲学系的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能力提升计划第7讲,地点设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

      讲座中,陈董以《现代化视域下品牌美学的构建探索——恒源祥品牌美学的发展实践》为题,解析了品牌美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结合恒源祥发展实践,阐述了品牌美学通过重构生活场景、文化符号与情感体验,塑造新时代生活样式,提出基于生活样式重塑的品牌美学实践体系路径构想,以期为中国品牌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思路。

      陈董首先回顾了拥有98年历史的恒源祥品牌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并带大家重温了“恒源祥 羊羊羊”的经典广告。他特别指出,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标识,更是文化、价值与情感的集合体。品牌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美好生活需要品牌美学的构建。品牌美学策略可以更好地运用在品牌管理中,提升品牌的情感价值,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确立品牌的美学主题和风格。

      通过理论溯源、艺术内涵、设计体系、产权产业和传播体系等多个维度开展探索,通过积极推动“品牌美学创新与实践”方面的努力,恒源祥正在构建品牌美学的实践体系。结合品牌故事与美学表达,恒源祥致力于构建品牌的文化深度与美学价值,向全球传递国货品牌的活力与新生。陈董提到,品牌美学能够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品牌美学的构建需要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品牌个性,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持续认同感和忠诚度。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朱承教授分享了他对陈董讲座内容的三个深刻体会。首先,朱主任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恒源祥98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坚韧与变革。这段历史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个体会是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定义美好生活是一个复杂问题,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形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同理解。他强调,大家应共同努力,寻找达成共识的途径,以促进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最后,朱主任提到“社会关怀”的重要性,恒源祥连续为体育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了品牌深刻的社会责任。朱主任认为,品牌不仅是经济体,更是社会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指出,优秀的哲学家应当置身于时代大潮之中,关注经济形态的变化,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预见。他强调,美是真、善之间的弥合,中国美学追求意境,强调通过艺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在美中实现自由,在有限的生命体验中达到无限的精神拓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美好生活问题,不仅是对美的研究,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和生活态度的深刻探索,这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厚关系,即“天人之际”。刘教授以恒源祥为例,指出“海纳百川”不仅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也是品牌精神的重要体现,象征着开放包容与创新进取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为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陆凯华教授提到,品牌美学的探讨并不应局限于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专有名词,而在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他强调,感性判断力在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尤其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有效传播应用中国文化成为重要课题。中国文化的叙事和表达,也是美学现代化的构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寻求更自信的表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加接地气,推动美学与实践案例的结合,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成果。

      最后,陈董强调了在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建立独特的品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他提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当今年轻人中展现出自信与魅力,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建立在对生存价值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呼吁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来迭代传统文化,强调品牌应具备跨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发展。他表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期待未来共同探索美好生活价值体系的新方向。

      此次讲座不仅增强了研究生们对品牌美学的理解,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交融互鉴,展现了品牌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恒源祥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起源于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室,学术奠基人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契教授。自1955年哲学教研室成立以来,哲学系逐步发展为国内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国哲学博士点,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2000年,以中国哲学学科为核心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华师大哲学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倡导“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推进国际化双语教学,吸引来自多国的留学生。哲学系的研究领域广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多所知名高校合作,持续推动中国哲学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的重要项目,于2018年建成,并于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陈列室旨在展示和研究冯契的哲学思想,结合冯契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创新课堂。通过珍贵照片、视频、手迹等多媒体资料,陈列室展示的史料、文献、照片等资料,充分体现了冯契先生的四个锲而不舍的精神,即“真学、真信、真懂”,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锲而不舍;面向时代,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锲而不舍;终身从教,弘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崇高师德锲而不舍;育人育才,探索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冯契的智慧说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他强调,智慧的目标是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希望通过智慧的探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的进步。

 

图:朗戈传播
文:文化品牌研究院
审核:顾红蕾

沪公网备 310101100043372 营业执照